【教资面试逐字稿】物理、化学、生物逐字稿来啦

发布时间:2023-12-28 作者: 产品中心

产品详情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初中物理组的X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用量筒测量密度》,

  同学们,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国王,让工匠替他打造了一顶金皇冠。工匠的手艺非常高明,做出来的皇冠精巧别致,而且重量跟当初国王所给的黄金一样重。但是,有人向国王报告说:“工匠制造皇冠时,私吞了一部分黄金,掺进去了同样重的银子。”国王听后,非常怀疑,就找了一个叫阿基米德的人,要他测定金皇冠里掺没掺银子,工匠是否私吞黄金了。这可把阿基米德难住了。他苦思冥想了好久,也没想出办法。同学们请看!这就是那只“皇冠”!大家能想想办法帮帮阿基米德吗?

  同学们说可以测出皇冠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出皇冠的密度,从而判断出皇冠是否掺假。同学们的思路很清晰,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可是皇冠的体积呢?如果皇冠是规则形状的,如立方体、圆柱,我们大家可以直接用刻度尺来测量,可是这个形状怎么办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测量工具——量筒,用它就可以测量。

  首先,我们来学习怎么样使用量筒,这是一个量筒,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量筒,在观察的时候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好,这个小组观察得非常认真,他们观察到量筒的单位是mL,它的最大测量值是100mL,分度值是1mL,还总结了量筒的用途是用来测量液体的体积的。还有别的的吗?好,请坐!其他小组有补充吗?很好,1mL=1cm3。大家观察得很认真,那么量筒怎么用呢?看这个量筒,在使用量筒前,我们要:

  (1)看:看量筒的标度、量程、分度值。依据这一些选择正真适合的量筒。老师手里的量筒标度是mL,量程是100mL,分度值是1mL。

  (2)放:量筒要放在水平桌面上。为什么呢?第一,放在水平桌面上不容易倒,比较稳固;第二,液面静止的时候总是水平的,放在水平桌面上,测量的时候,液面与刻度线相切的效果比较好,便于准确读数。

  好,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个装有水的量筒,大家看一下,量筒中有多少水?好,同学们读出了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这就是量筒的使用方法。

  同学们应经学会了量筒的使用,根据密度的定义式ρ=mV,要测出物质的密度,可以测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现在同学们每组桌上都有量筒、天平、装有盐水的烧杯,那么怎么测量盐水的密度呢?

  根据实验原理式ρ=mV,盐水是液体,体积可以直接用烧杯测量,质量怎么测呢?我们大家可以用这种方法。

  接着,再把烧杯放在天平上称量剩下的盐水和烧杯的质量,记为m2。这样我们就不难得知量筒中盐水的质量,就是天平测量的两次的质量差。又知道了体积V。根据ρ=mV,是不是就可以计算出盐水的密度了呢?现在同学们自己操作实验,测量时注意记录数据,把数据填入教材的表格中,计算出盐水的密度。

  同学们已经算出了盐水的密度,学会了液体密度的测量方法,现在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帮助阿基米德来解决皇冠的问题呢?开动你们聪明的大脑,想想用什么办法?谁来说说?

  你先来,你说用乌鸦喝水的办法,先在量筒中装一部分水,然后把皇冠放到水里,水就涨上去了,涨上去的水的体积就是皇冠的体积。你的比喻真形象,方法也很巧妙。请坐!还有别的办法吗?看来同学们大多数都认同这种方法。这位同学举手了,好,说一下你的办法!

  非常棒,你的这种方法有一个名字,叫溢水法,我们稍后有时间能尝试一下。现在我们先尝试一下第一位同学的方法。皇冠只有一个,所以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块石头来代替皇冠,下面跟着老师的讲解开始操作吧!边测量边记录数据,把数据填入相应的表格中。

  不能,石块往里一丢,试管就破了,所以不能直接丢进去,而是要轻轻地放进去,同学们桌上有一根细线,用细线系住石块,提着细线缓慢地把石块放到试管的水中,然后,测出水和石块的体积,记为V2。这样皇冠的体积就是V=V2-V1。同学们的数据都记录好了吗?那么,石块的密度怎么计算呢?我们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ρ= mV =m(V2- V1)老师看大家都算出来了,谁来说一下你的计算?很好,过程详细,结果正确,老师也计算出来了皇冠的密度是17.8g/cm3,大家判断一下皇冠掺假了吗?对的,掺假了,在上节课中我们学到金的密度是19.3g/cm3,皇冠的密度小于黄金的密度,所以皇冠掺假了,工匠果真贪墨了黄金。我们已帮阿基米德解决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学们想知道阿基米德自己最后是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吗?请同学们在课下查一下。

  刚刚同学们测量了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大家看一下这个是某位同学的测量过程,他的测量有什么问题吗?四、课堂小结

  大家回答得非常完整,今天我们学习的方法能测所有物质的密度吗?老师这里有一个蜡烛,也想测一下它的密度?该怎么做呢,大家课下想想办法,可以试试,看看谁的办法多,谁的办法妙。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各位评委老师好,(鞠躬)我是应聘高中物理的X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课题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师:爱因斯坦曾把一代代科学家探索自然奥秘的努力,比做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中警员破案的过程。在侦探故事中,有时候明显可见的线索反而把人们引到错误的判断上去。也就是说,光凭经验做判断常常是靠不住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段生活中的录像片段。

  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想,一旦人不再施加外力推石头或踢足球,石头和足球的运动状态就只能是静止不动的吗?

  师:同学们再想想,为什么有的物体做加速运动,有的物体却做减速运动?为什么有的物体上升,有的物体却下降?天上的日月星辰为什么是那样子运动?

  师:其实,上面所有的事例都涉及到一个古老而基本的问题,那就是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这样的一个问题直到牛顿第一定律的出现才得以解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4.1.1牛顿第一定律。

  师: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有一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对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作了一系列的探究。

  师:运动员把足球踢出去后,人的脚没有继续施加外力给足球,可是足球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冰壶运动中,当运动员把冰壶推出去后,人的手没有继续施加外力给冰壶,可是冰壶继续向前运动。

  师:同学们想想,在前面的视频片段中,假如地面无限光滑,被小孩推出的玩具车将会怎样运动呢?针对这类问题,伽利略就曾做了一系列探究。伽利略发现物体从斜面滚下慢慢的变快,从斜面滚上越来越慢,于是设计了一个对接斜面的实验。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学习一下伽利略的研究方法。

  师:我们把小球从铺有棉布的对接斜面从静止状态开始滚下,再滚上另一个斜面;并在小球沿第二个斜面滚动的最高位置做标记。请大家认真观察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师:小球在第二个斜面滚动的最大高度与在第一个斜面上原来的高度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之间交流探讨,总结归纳。

  师:再让我们取下棉布,小球从同一高度沿斜面滚下,再滚上第二个斜面;并在小球沿第二个斜面滚动的最高位置做标记。

  师:通过实验我们得知,当取下棉布时,小球向上滚得高了,但是还是没能达到原来的高度,这是为什么?

  生:取下棉布后,小球所受的摩擦力减小,因而它上升的高度变大,但是小球还是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所以没办法达到原来的高度。

  (3)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沿同一高度释放小球,小球滚上第二个斜面演示,并在小球停止处做一标志。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得知,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时,小球运动得更远了,同学们能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同学们再想想,继续减小斜面倾角,减小减小,直到斜面水平放置。假如说水平轨道无限长,假如说没有摩擦,小球会怎么运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动脑思考,积极探讨。

  师:假如没有摩擦,假如轨道足够长是一个理想的条件,这在实际中是没办法实现的,但这又是在实验基础上的猜想,是科学合理的推理。

  师:根据以上实验,总结得出伽利略的结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将一直运动下去,不会停止,让我们认识到光凭经验做判断常常是靠不住的。

  师: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总结,从而得到一条很重要的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师:同学们认真阅读一下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大家都想想它包含了哪三层含义?大家来探讨一下!

  师:牛顿第一定律包含的意义深刻,虽然这一定律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可是它里面却包含很多物理知识。其中,“一切”表明这条规律的普遍性,没有例外;“除非……力……” 给出了力的一种定义,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总保持”指物体不受力时,其运动状态只有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两种可能,要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必须受力的作用。

  师:力与运动的关系是什么?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它重点强调了哪些知识点?师:大家今天都学习到了不少的知识,物理这门学科,就需要大家联系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理解掌握哦。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应聘初中化学学科的X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质量守恒定律》。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师:宏观上看是有新的物质生成。物质的种类改变,物质的质量变不变呢?生:没有。

  师:有句诗叫“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烧到最后就没了,还是蜡烛吗?生:不是,应该是二氧化碳。

  师:许多的化学反应都可以证明这一点。今天,我们选取两个化学反应。一个是铁和硫酸铜,一个是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以这两个反应为例来研究一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请先观察一下实验药品,讨论一下实验方案。(学生讨论。)

  生A:应该先称量一定的药品。然后把和它们相同质量的砝码放在右盘内,在它们反应后再称量质量有没有变化。

  生B:分别把两种不同的溶液放在两只试管中,把一个试管中的溶液倒到另一只试管内,放回原处。看前后的质量有没发生变化。试管在天平上不容易放,我把它们放到烧杯中。

  生C:可以把药品倾倒在烧杯中,这样防止药品撒漏。再就是要先调节天平平衡。师:比较一下两个同学的观点,你认为哪个更好操作一些呢?

  生D:先在烧杯中取一种液体,再在试管中取另一种液体,把这两者小心分开不放在一起,但是要先称一称。然后把它们小心地混合,让它们反应,再称一称。

  生E:先把硫酸铜溶液倒入烧杯中,不让铁丝放入硫酸铜,把铁丝和硫酸铜溶液先放在天平的左盘,取相同质量的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这样测出它们反应之前的质量。然后,把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反应后直接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因为按预计的话,砝码就不用拿出来了,如果这时它还能保持平衡的话就能证明我们的猜想。

  生F:我认为不用把它们拿下来,让它们在托盘天平上,直接把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这样就可以直观地看看指针有没有偏转,看出它们的质量有没有变化。

  师:好,大家清楚了吗?下面请同学们试试看,在做实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出示幻灯片)

  师:请同学们注意我的提示,根据我的提示进行实验。(学生实验)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他们研究的结果。

  生A:观察到的现象有:氯化钙与碳酸钠混合后颜色是乳白色的、絮状的,反应后氯化钙和碳酸钠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前氯化钙和碳酸钠的质量总和是相等的。

  生A:我们进行了测量,天平的指针不动,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师:刚才同学说:“我观察到天平的指针不动,所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不变的。” 你对这个结论有没有疑问呢?

  生C:铁原来是银白色的,反应后,它有一部分脱落了,与溶液接触的地方,颜色变成红色。反应过程中,不断有气泡向上冒出。硫酸铜溶液的颜色也有一些变淡了。我们把它放在天平上,反应前和反应后的质量是完全相同的。

  生D:我认为是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总质量是相等的。师:(教师出示幻灯片)我们以铁和硫酸铜为例。除去药品后的所有质量,我们用M表示;没反应完的铁,我们用m铁表示;同样没反应完的硫酸铜的质量,我们表示为m硫酸铜;反

  应掉的铁和硫酸铜的质量,生成的铜和硫酸亚铁的质量,我们分别用m铁和m硫酸铜来表示。

  我们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参加反应的铁和硫酸铜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铜和硫酸亚铁的质量之和。另一个实验呢?

  生:参加反应的氯化钙和碳酸钠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碳酸钙和氯化钠的质量之和。师:

  不管你取得的试剂是恰好反应的,还是有剩余的,我们都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就是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产物的质量之和。是不是普遍的意义?生:是。

  师:那么我们再做一个吧。我们用白磷和氧气的反应做一下。我们用的是白磷,为什么呢?

  师:磷和氧气,我们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怎么操作呢?(学生讨论)师:请一位同学说说看。

  生:在燃烧匙中放一点白磷,把它放在锥形瓶中,用塞子堵住锥形瓶口,聚光让白磷自燃。在实验之前,应该先称一称锥形瓶中所有物质的重量,反应后再称一称它的重量。

  师:我把它放在敞口的烧杯中做可以吗?你为什么加塞子呢?生:反应会生成一些气体。师:是气体吗?

  生:而且塞子上要加根导管,上面绑一个气球。这样有利于减小压强,瓶内压强太大,会爆炸。

  师:好,下面我们来做做这个实验。(教师动用实验,并出示幻灯片分析)师:那么为什么会有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粒子,我们能不能解释它?生:化学反应中,分子分开生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原子的质量是不变的,所以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质量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是相等的。

  师: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没有改变,原子的种类也不变,原子的质量都不改变,所以存在质量守恒定律。(教师出示动画,说明化学反应的过程原子重组)

  师:我们都说质量守恒定律具有普遍意义,可镁条燃烧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镁条的质量增加了,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了,这些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为什么?

  生:镁条在称量的时候是不包括参加反应的氧气的,所以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比镁条的质量大。蜡烛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的质量逸出到空气中去了,所以看到蜡烛消失了。

  师:很好!留两个作业给同学们。第一,设计实验方案证明蜡烛燃烧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守恒。第二,查找有关质量守恒定律发现和发展的资料。

  各位考官,你们好!(鞠躬)我是01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原子的构成》,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师:在本单元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本节课我们首先探索原子的构成。(板书: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师:(过渡)原子到底能不能分?如果能分,它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课题的第一个问题原子的构成。

  4.不同类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结束后,找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表明自己的不同意见。

  生:问题(1)的答案: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所以说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

  师:大家思考一下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它在原子中的体积如何?占很大一部分吗?

  生: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但比原子小得多,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

  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因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师:(过渡)刚才说的这些都比较抽象,接下来我们看“原子的构成”挂图,看一下原子核在原子中到底能占多大。

  3.电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有何关系?生: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生:因为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原子核又分为质子和中子,所以原子的质量应等于质子质量、中子质量、核外电子质量之和。

  师:不同的原子所含的质子、中子、电子数目不同,所以它们的质量也不同,比如1个氢原子的质量为1.67×10-27kg,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kg。

  师:这样小的数字,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就像用吨作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或小麦的质量一样。我们可选用一种跟原子质量相近的“砝码”来表示原子的质量,这就是相对原子质量。(板书:相对原子质量)

  师: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呢?它是如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的?请大家带着问题阅读P69相对原子质量一段内容。

  师:说的很对,计算的很准确。同时经过这样的计算因为大家得到的数字都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和计算,对于这个计算过程大家要掌握。

  生:本节课我们开始了对原子的结构进行了系统学习,知道了原子的结构以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师:最后,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深刻理解原子的结构。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初中生物组的X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种子的结构》,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在上课前呢,老师想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世界上什么最有力量?接着顺势提出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是种子。在人体中,头盖骨是结构最紧密最坚固的地方,生理学家和解剖学家用了各种方法尝试将它完整地打开都没能成功,这个时候有人另辟蹊径,将许多植物的种子放到要解剖的头盖骨里边,给予其适宜的条件,然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头盖骨竟然完整地打开了。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到种子的神奇所在,并且对其产生强大的兴趣,接着继续追问:什么是种子?种子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由此顺势引入本节课的课程。

  首先组织学生自学教材,力求读懂实验目的、步骤、观察方法、记录要求,然后由小组长领取实验材料——浸泡好的菜豆种子以及玉米种子。并依据实验步骤解剖菜豆种子,在解剖时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3)用显微镜观察,菜豆种子具有什么结构,这些结构分别位于什么位置?(最外层的是种皮,合拢的是菜豆的两片子叶,还包括胚根、胚芽、胚轴。)

  接着顺势提出问题:玉米种子的结构与菜豆种子有什么不同呢?并组织学生利用工具对玉米种子进行解剖,并引导学生尝试自己在纸上画出其解剖图,并标注清楚其结构,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印象。

  接着请学生代表进行板演,学生进行纠错补充,强调其最外层是种皮加果皮,即玉米种子的结构有子叶、胚芽、胚轴、胚根以及胚乳、种皮和果皮。

  (其都有子叶、胚芽、胚轴及胚根,其构成的结构为胚,不同点在于玉米种子有胚乳,并且其有一片子叶,而菜豆种子有两片子叶。)顺势引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紧接着组织学生在玉米种子的胚乳上滴加碘液,总结得出胚乳中含有淀粉,所以是种子贮存营养的部位,而菜豆种子储存营养物质的部位为子叶,玉米种子中子叶的作用是转运营养物质。

  提出问题:胚包括胚芽、胚轴和胚根?双子叶植物的子叶功能是转运营养物质?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

  师生共同总结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的区别。布置开放性作业,搜集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的种子进行观察记录,绘制种子结构示意图。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高中生物组的01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细胞膜的结构》,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师:那细胞膜为什么具有这种功能呢?这和细胞膜的结构相关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细胞膜的结构》。

  师:早在上百年前,科学家们就对生物膜的结构展开了漫长的探索,今天咱们一起穿越时空,重温一下这段历程。

  师: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师:同学们,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什么结论?师:对,生物膜的成分里含有脂质。

  师:20世纪初,科学家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并且发现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师: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师:1925年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师:1959年,罗伯特森大胆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师:那同学们想一下如果细胞膜是静态的,那细胞膜的复杂的功能以及变形虫的摄食运动还能实现吗?

  师:对,不能,这也说明了罗伯特森的假设还有待验证,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科学家做了这样的实验: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把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进行融合,大家来看一下实验的现象是什么?这位同学你来说。

  师:这位同学说在新合成的细胞当中,既有红色标记的蛋白也有绿色标记的蛋白,且分布均匀。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很认真。那么,该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师:对,细胞膜可以流动。

  师: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那这个模型是怎么样的呢?

  师:现在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老师给每个小组分别分发生物膜流动镶嵌的模型,同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生物膜都包括哪些成分?

  师:有的同学说糖蛋白分布在膜的表面;有的同学说磷脂分子双层排列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支架;还有的同学说蛋白质分子的分布比较多样: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师:同学们,咱们由前面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融合实验得出了生物的什么特性?

  师:对,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现在咱们来总结一下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师:现在咱们先来做一个小实验。老师这有两个课前准备好的烧杯,在两个烧杯里放入等量的玫瑰花瓣,但在第一个烧杯里加人一定量的15%的盐酸而第二个烧杯里放入与盐酸等量的清水。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烧杯中液体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A同学你来说一下。

  师:A同学说加入15%盐酸的烧杯中液体的颜色逐渐变红了,而放清水的烧杯中液体的颜色基本没发生变化。

  师:这节课快要结束了,老师来随机提问一下,看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的怎么样。

  师:看来同学们对本课知识掌握得很好,下课以后同学们尝试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一个生物膜模型,看谁制作的又快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