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 玉米要这样种(组图)

发布时间:2024-02-03 作者: 小九直播足球

  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创新玉米地膜覆盖种植技术,改传统的膜上种为膜两侧种,在没有给农民增加额外劳动负担的同时还减少了一半的锄地和喷药面积,有效解决了玉米早衰、投工放苗、降雨利用、地膜污染等问题,大幅度提高玉米的产量,受到农民的欢迎。

  6月26日,忻州市忻府区三交镇三交村的玉米地里人头攒动,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忻州试验站正在这里举行“玉米膜侧播种艺机一体化技术”现场观摩会,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省农科院、省农业厅、山西大学等科研单位的专家以及当地种植大户等百余人参加了活动。随着一台玉米膜侧播种机现场示范作业,参加观摩的人群不断点头称赞,这一颠覆传统的技术核心正是将玉米在膜上种改为膜两侧种。

  山西地处高原山区,十年九旱,而干旱是影响我省玉米产量的重要的因素。地膜覆盖作为最有效的抗旱措施,在我省玉米生产中已有较大面积推广,其主要模式就是开沟铺膜后将玉米种于膜上。但推广区域大多为冷凉区(年有效积温低于2700℃),这些地区不铺膜玉米不能成熟。而在高积温区,主要在忻州以南地区,推广面积很小。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张中东对记者说:“高积温区温度比较高,玉米种于地膜上有可能会出现早衰,并且农民不愿意投工从地膜里放苗。此外,连续多年地膜覆盖,造成的白色污染已越来越严重,这些原因的存在都影响了地膜玉米的推广应用。”

  玉米是我省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尽管从去年开始,玉米价格一直下跌,但是受种植习惯的影响以及玉米生长期短、管理简单、产量高等因素的影响,玉米仍是我省粮食作物中首选种植作物。“因此,怎样让玉米的单产和效益提高,也是我们农业科学技术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张中东说。

  在农业部行业项目“主要农作物抗御季节性干旱技术探讨研究与示范”的支持下,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栽培生理研究室科研人员开展了高积温区地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探讨研究,经过近五年的努力使地膜覆盖高积温区推广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集成了玉米膜侧播种综合栽培技术。该技术通过玉米种在地膜侧边、铺膜垄形成弓形、不开沟铺膜等技术,有效解决了高温导致玉米早衰、放苗投工等问题,明显提高了玉米产量与降水利用效率。

  为使膜侧播种技术早日在旱作农业区生根、开花、结果,张中东和他的项目组成员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尤其是在玉米膜侧播种机的研发上,不断琢磨、一直在改进、逐渐完备。最终,他们研制出了我国首台玉米膜侧播种机,通过沙漏形辊、勺轮式8挡变速排种盘等装置,实现了平铺弓形膜、集纳天上雨、促苗全、侧播可调节(调节播种密度)一次完成,成功将农机与农艺融合。在获得了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一项国家发明专利的基础上,形成了玉米膜侧播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忻州市地方标准。

  “膜侧播种与传统地膜覆盖种玉米的最大不同之处是:将在膜上种改为膜两侧种,通过铺膜带起拱形小垄,集纳雨水到苗带,确保玉米在生长前期能够抗得住旱。技术的创新之处在于:铺膜、播种、一次性完成;不打孔、不放苗、不开沟,易操作、保墒好、耐旱强,除草效果好,增产效果非常明显,最关键的是地膜特别容易回收。”张中东说。

  据张中东介绍,采用玉米膜侧播种机播种的地块,由于其覆膜方式的创新,回收地膜较为方便,秋季玉米收获后可应用机械或人工办法来进行地膜回收。在观摩会现场,张中东在一台玉米膜侧播种机刚刚示范作业后的地里,轻松扯起了一整条塑料薄膜,为大家展示回收的方便。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璞指出,过去种玉米是“三分种七分管”,现在种玉米则是“七分种三分管”。因为现在种玉米,密度增加了,机械化程度提高了,种不好,就管不出高产量。膜侧播种实现艺机一体化,为种好旱地玉米、提高其产量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2014年与2015年,玉米膜侧播种已经在榆次区的桥头村,原平市的后沙城村、史家岗村,五台县的小王村、茹村、蒋坊村、阳白村、忻府区的真檀村、新路村、佐城村、解原村、三交村、张村、北湖村等地进行了大面积示范。

  三交村的玉米培养种植大户张保林是第二年试验示范膜侧播种,他的100亩玉米运用了这项技术后,长势喜人,苗齐秆壮。张保林说:“这项新技术是用对了!”据张中东介绍,去年当地伏旱严重,但旱地采用膜侧播种的玉米出苗率、整齐度、成穗率、穗粒数及百粒重均明显高于对照田,示范田产量达到了782公斤,对照田产量523公斤,农民大田产量大约432公斤。

  “膜侧播种技术没有给农民增加额外劳动负担,相反减少了一半的锄地和喷药面积,而且除草效果也特别好。多地示范测产根据结果得出,膜侧播种比露地栽培每亩最少增产玉米75公斤,除去地膜、播种等增加的费用,每亩至少可为农民增加收入75元。”张中东对记者说。另外,玉米膜侧播种机的播种速度达到每小时8亩左右,比当前生产上应用的铺膜播种机快2-3倍,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膜侧播种技术已相对成熟,具备大面积推广的条件,今年我们在全省设立了30个示范点进行推广。下一步,还要继续完善膜侧播种机,把施肥技术也结合到一起,成为真正的铺、播、施一体机。”谈及新技术推广中面临的困难,张中东坦言:“许多农民不了解、不知道、更接触不到新技术,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宣传、示范,并深入基层培训,但是项目经费的缺乏却制约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因此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