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6 作者: 产品中心
产品详情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22年4月10日,习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经过60多年的发展,南繁,筑牢“中国饭碗”最坚实底座,已成为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的“孵化器”和“加速器”。为贯彻落实习考察海南的重要讲话精神,海南省融媒体中心(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倾力打造海南第一档聚焦种业领域的融媒体特色专栏“果然有种”,积极探索媒体+种业品牌服务,讲好种子+果子的故事,展现海南种业、中国种业的新作为、新突破、新成果。海南省融媒体中心陆续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近日,在乐东利国镇海南省农科院南繁育种基地里,挺拔的玉米林随风摇曳,仿若一片绿色海洋。“波浪”之间,海南省农业科学院三亚研究院玉米分子设计育种团队的专家们顶着烈日,动作娴熟地在玉米杆上采粉、授粉。清风扫过玉米穗,花粉极易被吹落,科研人员们全身贯注地进行授粉工作,手里的动作又快又准,他们在和风赛跑,也在和时间赛跑。
在这一片基地里,科研人员正在对成百上千个优良的玉米杂交组合进行筛选、品鉴,以选育出适合海南栽种的、满足市场需求的鲜食玉米品种。
高叶酸水果玉米“叶甜1号”已参加海南、云南新品种审定,为鲜食玉米家族再添新成员。“叶甜1号”兼具口感与营养,其叶酸含量还是一般鲜食玉米叶酸含量的3到5倍,是一名妥妥的“实力派”,获“身份证”后将逐步推广种植。
甜玉米、糯玉米和甜糯玉米是鲜食玉米的三大“派别”,它们口感不同,所含营养成分也有所不同,在玉米消费市场上各领风骚。而将玉米的甜和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培育出又甜又糯的新品种,是“吃货们”对鲜食玉米口感和品质的追求,也是科研工作者的育种目标。
在一排成熟的玉米杆之间,玉米分子设计育种团队助理研究员白蓓蓓正在采摘成熟的玉米棒子,“这些是不同的骨干自交系组配的成果,这些玉米棒子做好标记后会送往实验室检测,而一部分则要烤种后进行下一步的研究。”白蓓蓓边忙碌着边介绍道,当下,人们对鲜食玉米品质的追求不仅在于口感、甜度,更关注其营养需求。在这样的市场需求之下,海南省农科院联合其他科研团队共同在海南选育出“叶甜1号”高叶酸水果玉米。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三亚研究院玉米分子设计育种团队研究员正在给自交玉米进行人工授粉。记者 郑光平 摄
白蓓蓓介绍,“叶甜1号”通过高叶酸作物营养强化分子设计育种手段,培育出叶酸含量150g/100g左右的高叶酸水果玉米新品种。而一般鲜食玉米叶酸含量30-60g/100g,食用高叶酸水果玉米约200g籽粒可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每日推荐摄入量的75%,为叶酸缺乏症人群提供新型保健食品。“叶甜1号植株矮小,穗位较低,生育期短,皮薄口感好,适合海南及华南、华中和华北地区种植。”白蓓蓓说,目前“叶甜1号”已参加新品种审定,后续将逐步推广种植。
一个优秀的玉米品种的成功选育背后,是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硕士毕业的白蓓蓓自2021年加入玉米分子设计育种科学技术创新团队,便一头扎进了玉米地和实验室。“玉米育种任何一个环节都容不得马虎,一旦出错3、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心血将付诸东流。”白蓓蓓说,玉米育种周期比较长,选育一个品种少则七八年,多则10年甚至更长时间,其中经历的各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正是如此,从玉米地的精心“照料”,到实验室的操作,团队科研人员都亲力亲为,谨慎对待。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三亚研究院玉米分子设计育种团队研究员白蓓蓓正在采摘成熟的玉米棒子。记者 郑光平 摄
玉米地里,白蓓蓓和同事们的给玉米套袋、授粉,烈日之下脸上的汗水渗透衣衫,但科研人员被没顾得上,他们全身贯注地给玉米授粉,不仅要快还不能出错,否则将浪费一份好的育种材料。在玉米地里往往一待就是一整天,有时候则需要玉米地、实验室两头跑。上午在地里授粉、收种后,匆忙吃上两口饭,下午就要赶忙将收集好的材料送往实验室。
这样的工作忙碌且枯燥,但他们却乐在其中。“最开心的就是杂交组合达到我们预期结果,收获成果的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白蓓蓓说,但其中过程往往是波折的,大部分时候科研人员在海量的育种材料中所选定的材料,在配组合的过程中并不能结出想要的结果,而他们又需要从头开始筛选。而在南繁育种基地里,玉米分子设计育种科学技术创新团队已保存的甜、糯玉米种质资源200余份;收集农家种资源300余份。
如今,玉米分子设计育种科学技术创新团队所用的育种手段也在一直在升级更新。“围绕市场对鲜食玉米的营养需求,团队收集和鉴定富含高叶酸、高类胡萝卜素等营养元素优良的种质资源;阐述营养元素在玉米籽粒中积累的调控网络,开发相关分子标记,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培育营养强化鲜食玉米新品种。”白蓓蓓介绍,团队用重测序的方法得到了种质资源高密度的SNP标记,并筛选出了一些高蛋白、高直链淀粉、低木质素、薄种皮等种质资源。并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方法挖掘了调控叶酸形成的主效基因,针对这些基因开发了对应的分子标记。
近段时间以来,东方感城镇鲜食玉米正陆续采摘上市。“玉米还没成熟就被下了订单,玉米基本不愁卖。”在该镇一处打包集散中心里,农户林亚芳的玉米刚完成采摘打包,她和记者说,她所种植的12亩鲜食玉米一年两造,一亩地收益约3000元,他和丈夫两人在农忙时种植玉米,盛夏则做一些零工,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在海南省农业科学院三亚研究院的玉米试验田里,每一株玉米都有其单独的“身份证”编号。记者 郑光平 摄
连续6年在海南、云南等地收购鲜食玉米的收购商陈东礼刚收走5万吨鲜食玉米运往天津。他和记者说,近年来随着时下人们的饮食逐步精细,对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多样化的健康食品的追求慢慢的升高,鲜食玉米市场一直上升。“颗粒饱满、品相好的鲜食玉米我们可销往超市、农贸市场,而品相不够好的则可以运往广西等地的加工厂,需求同样旺盛。”陈东礼说,海南依托着反季节优势,冬季优质鲜食玉米供不应求,不少收购商往往在玉米还未成熟时就向农户下订单。
“现在消费的人对玉米营养需求越来越细分,例如减肥人群、糖尿病人要求控制血糖且能增加饱腹感,可食用抗性淀粉玉米;婴幼儿则喜欢拇指玉米,个头小,一餐一颗刚好。花了钱的人玉米的营养成本、个头、口感等都提出了个性化的要求,这也是我们今后育种的方向。”白蓓蓓说,目前功能性鲜食玉米因为富含人体所稀缺的营养元素,成为中、老年消费者的黄金食品。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鲜食玉米消费量达750亿穗,人均年消费超50穗。围绕功能性玉米产业转化,玉米分子设计育种创新团队聚焦作物代谢调控与人群营养健康,以解析玉米营养品质性状形成的生物学基础构建融资源创制、分子设计、遗传育种、试验示范为一体的核心技术体系,团队还与规模化企业组织深度合作,有机整合育种、栽培、加工、营销各环节,有力促进技术链、供应链、产业链“三链”融合。
记者了解到,目前海南鲜食玉米培养种植面积约50万亩,东方、乐东等市县全力发展鲜食玉米产业,促进当地农业产业体系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上一篇:长三角地区鲜食玉米消费新时代!糯玉米、甜、甜糯“三足鼎立”
下一篇:映象新闻
返回顶部